这造成一个结果,就是一面在推进信息化,一面是各地在继续火热地申请各种开发区、各种城市带,抑或各地都希望建设金融中心。
美元有两个作用,对于发挥其国内货币的作用而言,采取刺激政策,我们没话说。如果发行欧元债券,以德国、法国信誉作为担保,投资人还是愿意买的。
不难想象,如果失业仍然可以拿到10万元人民币,很多人可能就会自愿失业了。比如,有的首相来中国访问时谈得很好,但回去以后就下台了。对于原来不符合条件却通过高盛公司做账最后进入欧盟的国家,一旦进入并使用了欧元,就不能采取货币贬值的办法来解决它的危机。我们看到在示威游行时就有这样一条标语:我们过惯了富裕的生活,不能勒紧裤腰带。日本的利率保持在0%~0.1%,基本上是零利率。
美国的利率保持在0%~0.2%水平,实行了两次量化宽松,后又扭转操作,实际上是变相的量化宽松,有人推测它可能会推出第三次量化宽松(QE3)。世界经济缓慢复苏、低利率、美元泛滥,在2012年还会延续下去。事后看,日本经济并没因大规模修路而再次腾飞。
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经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,世界经济经历了又一次快速的增长,亚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的很多国家都先后实现了经济起飞。如果考虑到韩国的人口密度高达493人/平方公里(是美国人口密度的15倍),道路密度相比美国较高并不足为奇。但是公路密度依然达到每100平方公里67公里,铁路密度达到每100平方公里2.3公里。而日本、韩国的基础设施都很好。
这一点,也可为其他人口密度高的国家提供一点借鉴。图中的横轴表示每100平方公里公路的里程数,纵轴表示每100平方公里铁路的里程数,这两个指标基本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状况。
不仅是大城市拥堵,小城市也拥堵,甚至一些小县城也时常上演全城大堵车。比如马来西亚,其100平方公里的公路和铁路里程分别为30公里和0.5公里,都低于中国。当然,印度的人口密度大约也是中国的3倍,这样里外来看,印度和中国的人均公路、铁路其实相差不多。中国的铁路情况也不容乐观。
每年过年回家的火车票一票难求也能说明问题,表明铁路运输的供给远远不够。预料之外的情况是,人们常常说印度的基础设施差,可是印度每100平方公里的公路达到125公里,铁路达到1.9公里,几乎都是中国的3倍左右。其中美国地广人稀,人口密度只有34人/平方公里,道路密度不算太高。然而,基础设施落后会增加交易成本,减少交易机会,形成发展瓶颈,是一条说得过去的道理。
图中左下角这几个数据点,多少给了我们些安慰,毕竟中国的道路基础设施还远不是最差,甚至比一些收入高于中国的国家还好一些。实际上,韩国的道路密度可能比看起来还要高一些。
发达国家的道路设施 预料之中的情况是,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美国这些高收入国家的道路密度确实很高。尤其是日本,公路密度达到了英、法、德等国的两倍左右,铁路密度基本与英、法相当。
与美国相比,他们的这两数值分别是我们的1.7倍和3.4倍。基础设施与中等收入陷阱 例如北京,其拥堵已经到了谈出行而色变的程度。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是否足够,是个很困难的问题,一个重要的指标是道路的拥堵程度。如果这样来看,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,倘若有的话,也是很有限的。总体上看,这些国家都在图中的左下角,属于公路、铁路密度都很低的国家。韩国的道路密度也很高,每100平方公里的公路和铁路密度分别为105公里和3.4公里,都比美国高出了50%左右。
要么减少需求,比如提价。其他一些国家,如马来西亚、巴西、阿根廷等,都在经济起飞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停滞,至今没有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,被认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。
可见,城市基础设施不足毋庸置疑。而通过提价增加铁路运营利润反过来也会增加修路的激励,二者有相通之处。
得出的结论很有意思,一些观察在预料之中,而另一些观察在预料之外。俄罗斯的铁路密度比中国稍低,但是公路密度则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,与其地广人稀可能不无关系。
但火车票问题多年来都未得到解决,让人百思不得其解。但这一安慰其实很无力,这些基础设施差的国家,无一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。看上去,解法很简单,要么增加供给,比如多修铁路。近期我和同事收集了全世界主要国家基础设施的数据,制作了一张图表。
其他高收入国家,如英、法、德、日本、韩国,公路和铁路的密度当然也就比我们高得更多。图中每个点代表一个国家的公路和铁路密度,越往右上方表示密度越大,越往左下方表示密度越小。
英、法、德三国的人口密度比美国高很多,大约是美国的3-7倍,公路和铁路密度也同样比美国高,公路密度大约是美国的三倍,铁路密度是美国的两倍以上。这个国家40%的人口都聚集在首都首尔,极大节约了交通运输的需求。
不过,这样不禁让人联想起日本在股市、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后,曾经为了刺激经济而大规模修路。无论如何,基础设施最多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,而且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之间,究竟何为因何为果,还是互为因果,也难以用一张图简单说明。
预料之外的观察是,中国的道路基础设施比很多中高收入国家似乎还要好一些,比如马来西亚、巴西、俄罗斯等国。再比如巴西,这两个密度大概都只有中国的一半。然而,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真正能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,为数不多,除了一些资源富庶的国家之外,也就是日本、以韩国为首的亚洲四小龙和一些底子较好的东欧国家。中国每100平方公里的公路里程为40公里,铁路为0.68公里。
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比我们高,但是铁路和公路密度都明显比我们低。而对于中国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,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。
中国的道路基础设施 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,尽管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近年来增长很快,基础设施状况已经大为改观,但是总体上依然十分落后。观感上看,或许印度的道路宽度、路面质量依然有待提高,机场、港口等基础设施依然落后,但是单从公路、铁路密度来看,并不比中国差。
不仅市区内拥堵,市区外也拥堵。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:徐建(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) 进入专题: 基础设施 中等收入陷阱 。